2009年11月2日

給得起,所以應該給?

皮克斯20週年的展覽來到台灣,聽說每到假日北美館就大排長龍,因為一直抽不出時間去看展,直到最後一天才有空去湊個熱鬧,但或許是最後一天加上延長開館,光是買票就讓人排了足足兩個小時,幸好天氣已經開始轉涼,否則太陽會曬到讓人抓狂吧。只是在排隊的過中,不巧聽到了讓人難以忍受的路人對話。

排在我前面大概30人左右有兩個國中生,在迂迴的隊伍中偶而會跟他們碰頭,因為音量不算小,即使在他們五步之外的距離專心解數獨,也可以聽清楚他們聊天的內容。他們兩人剛開始的話題,是圍繞在評論同學及兩人共同的朋友,對國中生而言不是太特別的聊天內容,只是我不斷聽到「XXX的老爸是某外商企業台灣分公司的大頭」、「OOO的爸爸是某大公司的總經理」這類的句子,讓我驚訝這兩個人唸的是怎樣的學校,身旁竟然有那麼多知名公司高階主管的子女;接下來也不知道他們怎麼扯的,其中一人問了他的同伴有幾件黑色的衣服,被問的人回答道:「兩件啊,你要的話算你四千。」兩件四千的衣服,不知道是多高級的衣服啊,結果再繼續聽下去,原來是每件原價都要三五千的潮牌衣服呀,接著兩人開始討論各自擁有幾件衣服,還有哪件是陳冠希穿過的,諸如此類的話題。在館內參觀的時候,又遇到他們兩個人,這時候的話題是在聊一雙六千元的球鞋,以及他們的哪個同學,有幾十雙的名牌鞋,說不定總共有十幾萬的價值呢!

聽到這樣的對話,其實我心裡面有許多感觸,或許一部分是來自於薪水不夠,無法過他們口中那種奢侈生活的自卑感吧,但我更想深入研究的問題,是一個國中生是否應該擁有很多件價格不斐的潮牌衣。

國中的時候,我的衣服大多是市場或是夜市的攤販及成衣量販買的,因為看到班上家境比較好的同學,會買NET的衣服來穿,所以在我的認知裡,NET的衣服就算是不錯的了;當時灌籃高手正紅,班上的男生人人都穿籃球鞋,只要有人穿了三千元以上的鞋子,就會成為大家羨慕的對象,鞋子穿舊了,到我們常去的那家運動用品店,還可以抵新鞋的錢呢;更別說CD隨身聽這種高級炫耀財(其實當時一台也不過三千多),就連卡帶隨身聽都不是人手一台。當然偶而也是會買一些高單價的東西,像是過年的時候就會買件好一點的衣服,而我在國中畢業時候買的六千元相機(後來用到大三),我弟的超任,都是用條件交換換來的。

而我的同學中,也不乏家境算是富裕的,但是像Jordan系列的球鞋,也不是每個家境不錯的人都有,我倒覺得這些家長寧願把這些錢,拿去給孩子多學點才藝,找好一點的老師,或是多買些書,所以同學間的比較,會比成績、比人緣、比運動、比打電動,但是不見誰在比身上的T恤是最新流行、或是比皮包的牌子。

話題回到這兩個國中生,當他以很平常的語氣,說道要把兩件衣服以四千元賣給他的同伴時,我實在很想問他:「你知道四千元的價值嗎?」或許你老爸因為位居要職,收入頗豐,給你的零用錢讓你買下這兩件衣服可以不皺眉頭,但是在你把這幾張鈔票付出去之前,是不是應該搞清楚,這個數字到底代表什麼意思,知道四千元可以讓一個小朋友吃幾天的營養午餐嗎?尤其是你還天真地以為把你同學的鞋子全部賣掉所得的十幾萬,可以在南部買間小套房,這代表你根本就不懂這個社會上九成的人,為了能有自己的房子,是如何拚了命在賺錢,為什麼一件390的路邊攤衣服還要殺價到350才成交,想要買一個喜歡的包包還要省吃儉用一個月,然後很寶貝很珍惜地使用;還有為什麼當看到你們這些還在拿父母錢過日子的國中生,會把潮店當自己家的客廳在逛,買了一堆不知道價值在哪裡的T恤和網帽,會罵你們神經病浪費錢。

我覺得,當父母有能力給孩子最好的,能讀最好的學校,住地段最好的房子,找最好的家教,買最好的小提琴,這對孩子而言,是種幸福;但是如果父母只知道給,而且給得理所當然,連孩子都覺得這些是他應得的,卻忘了告訴孩子金錢的價值與意義,這對孩子而言,真的是好事嗎?